泸西建小:红色基因塑良好品格 红色文化育时代新人

近年来,泸西县建设小学坚持“红色基因塑良好品格 红色文化育时代新人”工作思路,以“阿庐红烛耀 校园党旗红”为主线,聚焦“政治启蒙、价值观塑造、组织意识培育”目标,探索“红色基因植入”教育模式,落实“立德树人”根本任务,全面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。

01

提升校园文化——传承红色基因

学校围绕“文化自信”,坚持党建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设,着力锻造优良的校风学风,引导师生自觉涵养坚定和充沛的文化自信,精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,将红色基因置于传统经典文化,全面抓好“三个融合”,即把党建文化与校园文化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、班级文化与团队文化有机融合起来,围绕“礼仪、诚信、进取、仁爱”四个主题打造走廊文化,围绕“文学、艺术、科学、体育”四个类别打造楼梯文化,建立“党史国史+红色文化+文学艺术”走廊10余处,建立“礼仪和修养、学习和初心、成长和梦想”手抄报展示廊40余处,领会学校“向上向善”校训,让“一花一草”会说话,每学期开展以师生手抄报、绘画等为主题内容的“校园文化+班级文化墙”建设,展示学生作品2600余幅,学校班级文化坚持“六个一”: 即亮出一句口号,确定一句班训、打造一种班风、围绕一个主题、建成一面文化墙、形成一个班级特色,让每一堵墙说话,让每一处景都有育人的文化氛围,形成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、催人奋进的“正能量”“强磁场”,教育引导少年儿童爱党、爱国、爱家乡、爱校园、爱班级。

02

加强仪式教育——强化立德树人

仪式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,学校仪式活动是围绕特定主题开展的教育活动。一次有意义的、有规范化程序的仪式教育可以在孩子幼小的心灵燃烧起生命之火,绽放出生命之花。学校将培育爱党爱国爱人民的“红色基因”与知识传授、精神传承融为一体,以党建带队建为纽带,将支部主题党日与少先队主题队日、红色传承与学生课外活动结合起来,利用周一升旗仪式、晨会、队会、少先队活动课开展仪式教育活动,升旗仪式后,各班辅导员带领本班少先队员就学校的“红色文化走廊”“党的光辉历程”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进行讲解学习,少先队大队部结合重大节日、纪念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,组织诵革命英雄小传、唱红歌、讲红色故事等红色文化植根活动,各中队集中开展“新时代、新气象、新生活”“实现中国梦 少先队员在行动”等主题队会活动,创新性地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—“三进三推动”活动,让少先队员们产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发奋读书的远大志向,培育崇德向善好少年。

03

立足特色活动——彰显个性发展

文化有温度,教育有灵魂。学校将文化育人渗透于活动之中,定期开展校园小歌星比赛、校园小舞星比赛、演讲比赛、作文比赛、电脑绘画大赛、红色歌曲我来唱、红色故事我来讲等竞赛活动,积极开展“我爱阅读红色书籍”“寻访红色记忆”“歌颂革命英雄”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知道”“习爷爷教导记心间”等主题活动。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中,在语文、音乐、美术、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目教学中发掘红色资源和文化内涵,潜移默化地用文化浸润少先队员的心灵,丰富的校园活动具有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,让学生校园生活更加美丽多彩,校园文化更加浓郁醇厚,校园风气更加文明和谐,使泸西县建设小学红色文化教育变得看得见、摸得着、说得出、做得到,让每一位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我,发展自我,成长自我。

据悉,泸西县建设小学创办于1913年,现两个校区占地37.5亩(一校区7.5亩、二校区30亩),校舍建筑面积16902平方米;现有教职工201名、教学班85个、在校学生4210名。学校致力于红色文化的创建、倾力于红色基因的植入,将红色文化作为引领校园文化建设、引领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。学校的党组织建设、教育教学、教育科研、校园文化、德育教育、少先队活动等各方面管理一直走在全县乃至全州前列,先后荣获“全国红旗大队”“云南省规范化建设示范党支部”“云南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”等荣誉称号。

来源丨泸西县教育体育局